在阅读本文之前,不妨先点击关注,成为我们的铁粉,这样您就能每天第一时间收到最新文章的推送,免费掌握党史热点、领袖风采等相关内容。
在新中国的开国将领中,许多人出身贫寒,童年充满艰辛,后来背井离乡投身革命斗争。今天要讲的这位将军,也是从贫困的家庭中走出来,早年生活十分困苦。由于母亲的无奈安排,他被送到了姑父家中,但没想到,姑父家对他并不好,生活条件也相当艰难。最终,忍受不了家里的压迫,文年生决定离开家乡,开始了他不同寻常的人生旅程。
新中国成立后,文年生有机会回到故乡探亲,这时的他已经是一位英勇威武的将军。当他再次见到儿时曾经虐待过自己的姑父时,会作何反应呢?这一幕令人感慨。
展开剩余84%这位开国将军便是文年生。1955年,他在授衔仪式上被授予中将军衔。文年生不仅是开国将领,还以另一层身份而广为人知——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后代。文天祥出生在今天的江西吉安市,他的《过零丁洋》流传百世,广为人知。文天祥去世后,他的后代迁至岳阳,逐渐在此扎根,形成了文家屋场。尽管南宋早已灭亡,文天祥的精神和诗词仍激励着后人热爱祖国,坚守民族情怀。
在军阀混战的年代,文年生便是文天祥精神的继承者之一。文年生出生于1907年,家中并不富裕,父母是质朴的农民,他是长子,下有两个弟弟。那个时代,农民辛勤劳作,却总是处于贫困和被压榨的地位。根据文年生后来自传的记载,家里只有两亩地,每年既无结余,也无余粮,甚至欠下了上百元的债务。父亲以种地、做短工、抬轿为生,母亲则织布纺纱,勉力维持家庭的生计。
童年的文年生过得异常艰辛。8岁那年,他便开始帮助父亲干农活,打柴、拾粪,甚至给地主家放牛。虽然家里辛苦攒下一点钱让他读书,但他只读了两个月便辍学回家。父亲告诉他:“家里太穷,买不起书,学点手艺总比没有用好。”在那个年代,普通的劳动人民若想改变命运,学一门手艺无疑是最实际的选择。
在母亲的安排下,文年生来到姑父家学裁缝。然而,姑父和姑姑对他十分苛刻,不仅身体上虐待他,甚至连基本的饮食都不给予保障。记得有一天深冬,外面白雪皑皑,寒风刺骨,文年生不仅无法享受温暖的被窝,还遭到了姑父的侮辱。此时,12岁的他终于忍无可忍,彻底离开了这个家庭,决心逃回家里。
母亲得知后,仍坚持送他回姑父家,但文年生坚决不肯,再次离家出走,甚至独自一人走了60多里路来到县城,最终流落到长江对岸的湖北监利县,在一家木匠铺做学徒。在这里,他度过了艰苦的两年学徒生涯,直到有一天,国民革命军进驻监利,他决定参军,投身革命。
1930年,文年生听闻毛泽东、朱德的红军队伍主张平等、打土豪、给穷人分田地的政策,内心充满向往,于是他带着几位志同道合的士兵一同投身红军。与此同时,家里因他的失踪而倍感痛苦,母亲常常泪水涟涟,直到1938年,文年生终于通过信件报平安,家人得知他参军的消息。
加入红军后,文年生表现出色,很快便得到领导的赏识。工农红军学校毕业后,他被调任为军委教导团团长,参加了多次战斗。当中央红军实施战略转移时,文年生坚定地跟随部队长征,肩负起保卫边区的重任。
1938年5月,日军大举进攻,文年生带领部队展开伏击,虽然战斗激烈,敌人最终被全歼,但文年生也受到了敌人的炮火袭击,幸得迅速躲避,才保住性命。整场战斗持续了五个小时,直到敌军彻底溃败。
1951年,文年生回到故乡岳阳县探亲,他不仅查看了正在建设中的军需工厂,还特别叮嘱工厂领导要加快建设,确保能为抗美援朝做出贡献。在乡亲们的热烈欢迎下,他回到了家里。虽然乡里为他准备了盛大的欢迎仪式,但他坚决拒绝,他认为这种场面并非共产党人的风范。
在家乡,文年生与家人重聚,弟弟文庆祥为他准备了丰盛的家乡菜,许久未曾品尝的家乡味道让他十分感动。夜晚,他辗转反侧,感到内心的沉重,因为父母早已去世,他无法亲自孝敬他们,心中满是遗憾。
第二天,文年生看望了当地的贫困家庭,给予他们一定的帮助,同时也去探望了当年曾对他不仁的姑父。虽然心中依然充满不满,文年生依旧带着羊皮袍和水果去看望姑父。姑父看到自己曾经打过的侄儿如今已是大将军,十分高兴,时常向别人夸耀:“当年我一尺把他打出去,没想到竟打出一个将军。”
文年生的以德报怨,清廉自守,令人敬佩。而当他的弟弟文庆祥希望通过哥哥的关系去城里工作时,文年生却坚决拒绝,并告诫他:“没有文化就该脚踏实地,还是留在家里种田吧。”即便在1961年,文庆祥再三请托让文年生帮助其儿子上城里读书,文年生依旧保持一贯的态度:“有亲戚当官,不代表可以依赖,关键还是靠自己。”
如您喜欢这篇文章,欢迎点赞、评论、转发,成为我们的铁粉,每天第一时间收到最新推送!
发布于:天津市满盈网配资-配资正规网上股票配资-怎么找配资公司-股票正规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